国资报告: 七位央企海外事业负责人共论“一带一路”的新变化与新思路
文·本刊记者 刘青山 原诗萌 任腾飞 王倩倩 朱梓烨 饶恒
刊发于17年《国资报告》第5期
如果有一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指数,2008年以来的数值一定是持续走高的。“世界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之前对“一带一路”的很多风险预判与现实都有偏差。
惟有以不变应万变。作为“一带一路”主要推进者,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他们“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最实际的注脚。能否引领“一带一路”、开启全球经济新时代,核心还是在于企业自身能否实现国际化的转型升级,拿出一套应对新变化的新思路。
实践证明,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国企业正在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面向世界的姿态,以及世界与中国的相处方式,他们践行的“中国方案”为解决世界经济难题做出有益探索。《国资报告》采访七位央企海外事业负责人,回顾2013年以来国际市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总结中央企业践行“一带一路”的新经验。
经过3年多发展,“一带一路”已经从理论构想变为创新实践。“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广阔的平台、开放的环境,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和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使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有了更大的空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国际事务部部长刘林向《国资报告》分析道。
政策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期待。3年来,随着沿线国家对这一倡议的认识加深和认可,中方已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就共建“一带一路”签署了合作协议,随着协议越来越多,规格越来越高,为中国企业参与其中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比如中白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签发总统令,赋予入园企业前10年免税优惠,第二个10年政府仅收取一半的必要税费,土地使用权可达99年。
当然,对中国企业认可程度提升的,不止是外国政府,还有国际市场机构。
近期,在严苛的评审后,三家评级机构向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授予了国家主权及准主权评级,其中惠誉授予公司主权级信用评级A+,标普授予公司A+评级、穆迪授予公司A1评级。国投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境外投资、国际兼并收购等业务顺利实施。
作为倡议者,中国政府更是积极作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各种政策支持。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裁于旭波向《国资报告》介绍说,受气候变化影响,印尼、菲律宾和非洲地区对进口大米需求增强。中粮集团积极组织有特色的中国大米向国际市场出口。目前已经向超过50多个国家销售了福临门品牌大米,在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夯实基础的同时,带动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3年来,中国政府主导设立了多个资金平台,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中欧合作基金等。
对此,中国保利集团旗下的保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海外工程事业部总经理苗泽纯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孙子宇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成立,对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效用明显。“与传统金融机构一起,形成了产融结合新局面,促进海外项目的规范运作、市场化运作”。孙子宇说。
“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商品流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曾港表示,中远海运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旗下开通“一带一路”沿线集装箱班轮航线116条,2016年仅亚欧航线运量就达到360万标准箱;每年为沿线国家及地区承运干散货海运量超4000万吨。另外,中国还大量向有关国家出口钻井平台、挖泥船、火车头、风车、桥吊、成套设备等超长、超重、超大件、不适箱以及有特殊运载、装卸要求的货物,“中远海运旗下中远特运为这些特殊产品提供了安全优质的运输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让中国的优秀经验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了共享。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郑学选表示,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就是中国经验的鲜活运用。尤其是中央企业及其前身完整的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重大建设,走过光荣历程,历经艰难探索,积累宝贵经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央企业的经验是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在刚果布修建的国家一号公路项目,就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召下,中国企业完全可以也非常愿意将自身各方面经验分享出来,带给沿线地区,让他们少走弯路、迅速发展,早日受益、共同繁荣。
我们也注意到,“一带一路”提出和实践的这三年多,正是国际经济形势的低迷、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三年。
于旭波认为,最大挑战是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交和经贸关系摩擦增多。郑学选则认为,美国新总统的积极财政政策使美国进入温和通胀,以及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弱于预期,均为中国企业的中国出口和对外投资,尤其是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带来直接、间接压力。
此外,随着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布局与受益,一些发达国家也通过政策、贷款的手段,鼓励本国企业加入相关区域、领域竞争之中。部分市场的新趋势也在削弱中国企业的优势,如建筑市场,商业模式加速向投融资参与和PPP模式转变,投资主体加速向以私人为主转变,包括FEPC在内的“双优”项目及建设模式急剧减少,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被严重削弱。这对中国企业融入当地带来了新的变数。
面对机遇和挑战,央企一方面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得自身的国际化经营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央企也审时度势,面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时调整战略,因需而变。
首先,从央企的海外业务布局来看,此前,很多央企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业务布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央企则对布局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
比如,中远海运进一步加强了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码头布局,特别是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与招商局国际和中投共同收购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码头65%的股权,升级了在新加坡港口的码头投资,并先后收购了荷兰鹿特丹港EUROMAX集装箱码头、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阿联酋阿布扎比哈里发港二期集装箱码头以及意大利瓦多码头的股权。俞曾港向《国资报告》介绍,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夯实中远海运全球网络发展的战略,同时,推进码头产业国际化经营,对于中国促进贸易便利化通道建设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车北美公司已于2017年1月5日在美完成注册,中车拉美公司也已完成注册。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介绍,两家区域试点公司的成立,开启了中国中车推进区域公司建设的新局面,通过试点引路,将加快完成区域公司的合理化全球布局的步伐。
郑学选表示,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和新机遇,中国建筑充分发挥公司海外信用评级高、品牌影响大、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的优势,强化业务、资本“双轮驱动”,将资本化运作作为实现海外业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中东和美国积极探索创新投资带动总承包模式,在带动海外经营规模的同时取得可观的效益。同时,积极响应国际市场对BOT、PPP模式的需求,在美国、巴基斯坦、刚果(布)、斯里兰卡、希腊等市场积极推动投资运营类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中粮集团在海外业务布局调整方面也积极作为。于旭波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中粮集团“走出去”的主要目标区域为北美、南美和澳洲。“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粮集团的国际经营战略则更加关注在黑海地区、中亚地区和南亚地区进行贸易和投资。
数字是最好的佐证。“十二五”期间,中粮集团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大米、玉米、棕榈油、食糖、小麦、木薯等品类总量达916万吨,总金额39亿美元。其中2015年进口总量和金额分别比2013年增长139%和105%,占中粮集团上述农产品当年全部进口量一半以上;中粮集团向沿线国家出口麦芽、淀粉、柠檬酸、茶叶等总量达94万吨,总金额5.5亿美元。其中2015年出口总量和金额分别比2013年增长27%和20%。
除了调整海外业务布局,很多央企还对自身组织架构和战略定位进行了调整,以更适应“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指导下,沿线各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公路、房建、铁路、桥梁等基建项目急剧增加,这为保利国际海外工程业务发展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苗泽纯向《国资报告》介绍,保利国际集中优势资源,于2015年初将原海外工程部和原成套项目部整合成立海外工程事业部,统一开发、实施海外工程建设项目及成套装备出口与建设项目,开拓并培育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事业部成立以来,海外工程经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较快发展。
随着区域公司全球布局的推进,中国中车的战略定位也正在发生转变。余卫平表示,中国中车正在向中车中国转变,其所追寻的把中国中车打造成源自中国的世界品牌、总部设在中国的跨国企业的梦想必然实现。而中车中国、中车北美、中车拉美、中车欧洲都是未来中车的一部分。
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央企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作法,为其他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借鉴。
比如,在合作机制方面,中国交建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与金融机构、兄弟单位、上下游企业打造战略联盟,构建价值网络。“我们构建的中国企业+地方政府+境外园区+境外企业的价值网络发展模式已经初见成效,我们在海外建设园区已经有23个,推进较快的有6个。”孙子宇向《国资报告》介绍道。
中国建筑则明确提出要努力成为中央企业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代表者与领先者,不断向“海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价值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目标迈进的总体目标。“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建筑始终抓牢“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这条主线。扩规模,就是要不断扩大海外市场的经营规模,提升国际化指数,增强国际竞争力。调结构,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建筑全产业链的优势,从建房向建城转变,从房建为大向基础设施业务转变,从承包商向投资运营商转变,实现价值链向高端延伸。转方式,就是要转换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提高国际化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郑学选这样介绍道。
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已成为“一带一路”的亮点。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45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从一般贸易、设备成套,到工程总承包、海外投资运营,再到境外并购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者和引领者”——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海外发展之路,正是央企从产品走出去到产业走出去,再到资本走出去、模式走出去,一步步不断升级的缩影。
三峡南亚公司作为对巴基斯坦和南亚地区的投资平台,积极引进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丝路基金参股(各参股三峡南亚公司15%股份),创新合作模式,积极稳健推进南亚地区水电开发。这种引入国际及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参与海外项目的模式,成功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增加了中国企业与国际投资者在巴基斯坦水电投资开发上的协同性,提高了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成为三峡集团贯彻党中央关于国有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实现混合所有制要求的有益实践。
企业行为不再短视。据刘林介绍,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航工业在强调经济成功的同时,更加注重系统解决方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成功。“我们提出了‘空中丝路’战略,统筹规划航空全产业链发展,为沿线各国提供航空系统解决方案,以引进使用国产飞机为先导,逐步通过建立服务支持体系、人员培训、航线运营、机场建设等措施搭建区域航空运输网络,提高当地航空运输能力,不仅为航空出行提供便利,也为我们国产飞机机队在海外运营提供必要保障,实现‘设施联通’,最终结合空港产业园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当地民生,与用户国实现共赢,实现‘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本土化经营,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一带一路”所提出的和谐包容原则,是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方面,央企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中粮集团认识到,“人”是贸易型企业的最核心要素。为了提高管理能力,降低经营风险,中粮集团主导了海外企业的管理团队重建工作,并根据海外公司发展情况以及中粮集团海外发展战略进行相关调整。2014年并购荷兰粮食贸易商尼德拉后,2015年起,通过全球遴选,中粮集团陆续聘请四大国际粮商的一批行业翘楚担任中粮集团海外业务的重要高管,新任管理团队认可并支持中粮集团后续重组整合,从而有利于中粮集团主导开展后续国内外一体化工作和梳理业务和管理系统,并全面提升提高运营效率。
企业“走出去”进入一个开放、复杂的环境,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制度规则等都可能成为发展的绊脚石。“这一点,中远海运在长期的海外经营实践中深有体会,以人为本,尊重并融入当地文化,加强与海外员工的交流,注重文化融合对于促进海外业务发展至关重要。”据俞曾港介绍,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集装箱码头公司(PCT)从小事着眼,为当地外籍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做到了当地企业想不到、不去做的事情,赢得了外籍员工的好评。在收购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PPA)谈判过程中,为了打消当地社区对中方企业收购股权后影响本土员工就业、自然生态破坏的顾虑,PCT与比港码头周边7个社区进行了充分沟通,最终用诚信和真诚赢得了当地社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中方企业互利共融的发展理念。
“一带一路”,荣辱相依。随着竞争的持续加剧,企业传统单打独斗式的竞争策略,显然已不合时宜。如何在沿线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出海企业等构筑起的共同体中,共谋“一带一路”最大公约数,成为央企亟待探索的核心命题,以“联合出海,开放共赢”的智慧迎接挑战,成为央企走出去凝聚巨大共识。
“一带一路”强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其中共享对于央企到底有何意味?余卫平给出自己的思考:“所谓共享,就是和客户、合作伙伴去寻找共享点,甚至和竞争对手去寻找我们的共享点,不断推动国际业务发展。”
以此为出发点,中国中车在进军白热化的欧美市场时,独创性地总结出四种共享方式:与竞争对手共享;与客户共享;与当地政府和民众共享;与欧洲的大学、科研机构、咨询机构等共享。
央企作为出海主力,除了实现自身业务拓展,同样承担着带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职责和使命。在郑学选看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要充分发挥强大的资源整合优势,牵头做好大型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框架下战略项目的前期策划、运作和推进工作;中小型企业要充分发挥在专业或产业链上的优势,积极参与项目的推进和实施。
在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中,中国优势产能输出的产业链条和利益链条将得以强化。认识到这一点,中粮集团持续推动国内产业集聚区整体走出去,力求将资源、产业、融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相互合作,相互获利。
为了形成合力,进一步将产业链、利益链对接、交织,中国交建以中国路桥、中国港湾两家具有海外竞争优势的企业作为“走出去”平台,统筹集团、国内、全球资源,进退有据、上下协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运营的一体化业务。
开放共赢,无疑是增强企业海外经营管理能力的关键。“今天的国际市场已成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力量综合博弈的场所,这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企业‘走出去’必须把防范风险作为与经营管理同等重要来对待。”俞曾港向《国资报告》表示。
此外,央企投融资能力不足问题正持续显现。如何创新和完善投融资服务,成为亟待补齐的一块配套服务短板。
事实上,金融资源是企业成功走出去不可或缺的要素,金融服务及其杠杆优势对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对此,保利集团董事长徐念沙撰文表示:“一方面,因地制宜创新金融工具和运作模式,与企业有效衔接形成资金闭合回路,建立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融资方式上给予有实力的企业一定的宽松度,充分了解企业信誉及行业地位,全面把握项目前景及战略引领作用,既看历史,也看未来。”
以此为创新方向,保利科技2011年在赞比亚以卖方信贷模式,承揽了赞比亚卢萨卡约50公里的城市道路工程。成为企业利用开发性金融——卖方信贷的一次实践。
“一带一路”落地的这几年,全球市场与中国企业的互动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型化、综合化、一体化的海外项目越来越多,以高铁、核电、经贸合作区、重要基建项目、超高层等凝结着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中国名片”,成为海外拓展的突破口。
郑学选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全方位开展合作,为“中国名片”知名度的提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反之,随着“中国名片”在世界各地获得认可,对“一带一路”的进一步推进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重点项目积累的口碑,胜过无数次在谈判中据理力争。“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出口英国,中国高铁开进美国,中交集团50年深耕“中巴经济走廊”赢得民心,国机集团正在建设中国在海外最大、合作层次最高的中白工业园,中国铁建修建亚吉铁路创造全产业链出口新模式,招商局集团的吉布提项目将“前港—中区—后城”模式第一次推向海外,中国建筑的超高层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里程碑……
“我们在海外打造‘中国路’、‘中国港’、‘中国桥’这些‘中国名片’,以企业公共外交助力国家形象塑造。”孙子宇向《国资报告》表示,“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众多,各国国内政治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意也较为复杂,中国交建的基本策略是在坚守商业文明、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质量、先进的基础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沟通民意争取民心;逐步构建一种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公关网络;拿出更多精力开展企业公共形象维护,通过外国媒体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公共传播塑造企业品牌,进而塑造国家形象。
“中国名片”是中国标准、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管理、中国创新的集合体,代表着中国制造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企业赢得全球话语权的载体。如今,在ISO、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和ITU(国际电信同盟)这三个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都有中国专家担任领导职务。
日前,雅万高铁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是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第一单,也意味着全球高铁市场迎来了中国规则。
郑学选说,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带动相应技术、标准走出去,充分扩散、利用起来,在造福沿线地区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比如,中国建筑承建了世界一半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相关技术能力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我们将相关国内技术带到我国港澳、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既拔高当地城市天际线,展现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又为企业赢得了广阔商机。
据俞曾港介绍,中远海运集团通过一次次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和全程物流服务,将一张张“中国核电”、“中国高铁”、“中国装备制造”等新名片成功传递到全世界,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物流保障的同时,也在积极打造“中国运输服务”的品牌,并使其提出的新倡议、新理念得到了全球行业的普遍认可。
在苗泽纯看来,“中国名片”的定义将不断丰富:从更高层次来看,“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更加开放、更加负责的姿态擦亮中国这张大名片;在中国这张大名片的基础上,内容还要不断丰富。“保利的海外工程业务更要打造中国精品工程名片,深耕‘一带一路’,为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不过,于旭波提醒道:重大项目“走出去”,一定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实力相吻合。中国企业的某些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与国际通行方式差别较大,甚至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产品造假或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要避免这样的行为给“中国名片”带来信誉危机。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等情况千差万别,中央企业此前“走出去”,不可避免会遭受到各种误解甚至是敌视。而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常常是“只管埋头干活,不管别人评说”,一些西方媒体的误导和当地舆论的误解,以及个别企业鱼龙混杂,使得中国企业形象受损。
但三年多来,中央企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所扮演的是建设者的角色,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属地化管理、合规经营、开展企业公共外交,舍得利他、合作共赢,是中国交建深耕巴基斯坦50年的经验总结。
在巴基斯坦,中国交建经营任何一个项目,从项目信息的追踪、投标、建设、运营,每一个重要环节都要聘请律师进行合规性审查,尽最大可能规避法律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东道国政权几经轮换,中交集团承揽的近百项工程项目没有遭遇严重的法律风险。
中国交建聘用的当地员工约占总数的80%。中方所有员工赴巴前都要接受伊斯兰教相关知识教育,并有系列措施、制度保证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人情。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巴基斯坦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而中方文化提倡人人平等,尊重巴方每个阶层的员工。这种尊重,促进了中巴员工之间的友谊,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中方员工经常被邀请参加当地人婚礼或重要节日,而且往往被视为重要嘉宾,乐器要等中方到来时奏响,庆典要等中方到来时开始。
中央企业使所在国对于“一带一路”的认知发生深刻的变化所依托的桥梁,正是一个个扎根海外的项目。
据于旭波介绍,“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来,进度和效果超出预期,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粮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的农粮贸易和投资项目能明显感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对“一带一路”倡议持积极认可态度。
在他看来,中粮集团的海外项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2016年5月,中粮集团在乌克兰投资7500万美元建设的DSSC码头正式投产。DSSC码头投入运营进一步优化了乌克兰及周边国家从河流到出海口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大大提高了该区域粮食出口量。该项目为拉动当地就业和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一带一路”自然会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认可与欢迎。
“企业的影响是具体的,是‘一带一路’的有机构成,也是形象代言人。”据刘林介绍,尼泊尔地震期间,中航工业新舟60飞机和运12飞机保障小组一直坚守在尼泊尔首都,确保飞机顺利完成人员救援和救灾物资运输,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贡献;斯里兰卡机场跑道维修工程,雇佣了当地200多名员工,在不影响机场白天运营的前提下提前完工;肯尼亚职教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解决肯尼亚当地人员的就业问题。
比雷埃夫斯港位于希腊东南部,为希腊最大港口,也是欧洲十大集装箱码头之一。据俞曾港透露,早些时候,在中远海运集团表达出收购港口的意愿时,当地民众是有一些看法的,认为中国人的到来,会抢夺他们的饭碗。
后来,中远海运本着共赢的原则,为当地的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甚至为竞争对手提供相关的市场机遇,逐渐得到了当地社会和公众的理解和认可。俞曾港认为,这也是中远海运能成功收购港口股权的根本原因。
在“一带一路”海外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建筑深度贯彻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切实从当地政府和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眼,在项目选择上就高度重视当地需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积极发展关乎民生的建设项目。
在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项目(口行融资)实施过程中,中国建筑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属地化建设,根据策划,该项目将聘用当地管理人员1000余人,招用当地劳务8000余人,积极带动当地就业,加强对当地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实现企业和当地社会的双赢。
在央企海外项目所在地,当地政府和居民都将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区别看待:“只有你们真的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着想。”项目落地、民意相同,央企与东道国已并非是简单的利益关系,而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而这,正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之处。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中央企业的项目获取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也对‘一带一路’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郑学选说。
着眼未来,“一带一路”上的中央企业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在余卫平看来,我们要做“一带一路”上的好农夫,在“一带一路”的区域中精耕细作,使这片土地不断的提高产量,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断超越。
要做一名“好农夫”,须重视海外这块宝地。
作为建筑央企“走出去”的代表,中国建筑和中国交建都提出要优先发展海外市场。郑学选表示,中国建筑将以海外优先为原则,在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等多方面对海外业务给予政策倾斜。孙子宇表示,中国交建将突出海外优先发展,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释放海外业务各主体的活力。
要做一名“好农夫”,须保证耕地的长远发展。本地化、区域化发展成为很多央企的共同选择。
“走出去”经验丰富的中国中车从向海外提供产品开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在全球布局中深层次实践本地化发展。未来,一是围绕当地轨道交通发展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价值最大、支出减少的超值服务体系;三是为当地创造就业、创造税收,提高其制造业发展水平。
2016年7月成立的保利国际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在海外具有传统贸易优势的地区设立子公司和代表处开拓市场,在项目执行方面聘请当地外籍人员,形成项目的属地化。
属地化带来区域化整合。孙子宇指出,要推进境外区域化、专业化、属地化建设,使公司海外各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全面推进“五商中交”境外落地。
余卫平透露,中国中车海外各类机构正在逐步统筹整合,中车北美公司已于2017年1月5日在美完成注册,中车拉美公司也完成注册。通过试点引路,将加快完成区域公司的合理化全球布局的步伐。
要做一名“好农夫”,须协同发展,携手共进。
2017年3月28日,首次以散粮集装箱方式进口的2200吨哈萨克斯坦小麦搭载中欧返程班列顺利抵达西安国际港务区。所进口的哈麦由中粮集团旗下尼德拉哈萨克斯坦公司从自有库点直接供货,由中粮贸易执行进口并首次采用散装集装箱运输方式运抵内陆口岸。这是中粮集团国内国际一体化运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于旭波说,未来中粮集团将继续加强内外协作、积极配合,助力集团海外布局完善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
郑学选也表示,中国建筑将更注重业务地域的内外结合,业务内容的远近结合,通过境内外的联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农夫辛勤耕作产出的农产品要卖出好价钱,须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转型升级,不断向高端迈进,也是企业超越自己,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建筑已然意识到了自身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郑学选表示,2017年要结合公司业务布局与海外拓展,把企业打造为世界投资建设领域的第一品牌。
同样,余卫平说,未来中车将实现从本土企业到跨国企业、再到全球企业的跨越。CRRC是源自中国的世界品牌,是一家总部设在中国的全球企业。今天的中国中车,将会转变为由中车中国、中车北美、中车拉美等共同组成的中车集团。
猜你喜欢
央企董事长纵论一带一路│晏志勇:"一带一路"建设要防止"穿旧鞋、走新路"
央企董事长纵论一带一路│李建红:让东道国利益共享 与全世界共同发展